一、投稿流程

1、撰写

首先肯定是要写好需要投稿的论文,写作时需要注意论文格式,编辑部通常对论文格式要求十分严格,符合所投期刊格式论文会给编辑留下很好印象,比较容易录用。动笔之前最好仔细研究一下拟投期刊的格式要求,或是找一篇拟投期刊近期发表的的文章作模板。

2、 投稿

首先决定投哪个刊物。作者一般在撰写论文时就要做出决定。主要决策有二个方面:一是刊物级别,另一个是刊物方向。刊物级别选择主要是依据自己成果的大小和论文的质量,可以依次考虑投给SCI、EI、中文核心、省部级期刊。

3、 投稿回应

这是编辑部的事。作为投稿人也必须清楚知道所投期刊对投稿的回应时间与方式,否则稿件投出后心里没底。投稿回执,各期刊对投稿回应方式不同,一般来说省级期刊在收到作者投稿后,马上会发一回复函(可能是书面的,也可能是Email),这个回执不是通用通知,只告知收到稿件并给你文章的编号以及审稿时间等下一步安排,以后按编号查询就可以了。

4、审稿及初审费费

稿件收到后编辑要初审,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它们刊物的发文方向及稿件的宏观质量。如果初审过关,恭喜你,可以交初稿费了。什么是初审费据期刊编辑部说用于专家审稿的费用(每一分钱都要作者承担)。审费多少不等,100~150元之间,一般原则是期刊档次愈高各种费有愈高,但不绝对。

5、修改

如果发来修改意见,你的稿件就录用的可能性,但不等于录用,二审、三审被拒的不在少数。很正规的期刊(但并不是所有)第一改通常还要返送回审稿专家,所以遇到专家意见不正确,反馈意见一定要委婉得当,方式很重要,修改不能令专家满意,这一关被拒是经常的事。

6、版面费

通知你交版面费,就是决定录用你的论文了,这时根据杂志社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就行了。

7、清样

收到印刷编辑寄回的校样,校样一般需要尽快寄还给印刷编辑。这时稿件进入总编、主任编辑等审理程序。

8、安排版面、出刊、邮递样刊

到了这一步就可以直接坐等样刊了,标志着大家的论文投稿并顺利发表。

二、如何选择投稿方式?

1、稿件寄发刊物的主编、副主编或编辑

稿件附上一封简短的信函,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和学术研究方向,说明自己的要求、希望,这种一般适合与主编认识的。

2、稿件直接送到编辑部

这种方式近似于毛遂自荐,作者带着稿子到编辑部,向编辑推销自己。稿件上注明作者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以便联系与交流、沟通。刊物一般都希望作者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如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已发表过的论著等,以增进了解。

3、请导师或他人推荐

尽可能求得国内外知名专家,或领导者、知名人士的推荐,这样的稿件更能引起编辑们的注意。推荐稿件一方面可以为作者推荐到合适的杂志,避免了投稿的盲目性;同时有不少杂志则因为名气不大而难以吸引优质稿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期刊

1、根据论文研究的领域

每个杂志都有自己办刊的宗旨,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研究兴趣。投稿之前,对这些都应该有有所了解,分析自己的研究内容与拟投稿期刊的相关程度,减少投稿的盲目性。

2、根据论文的研究水平

从论文的学术意义和研究方法上正确估价论文的研究水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水平高的论文尽可能投档次较高、声誉较好的杂志。

4、论文审阅时间和论文发表速度的快慢。

在省级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大部分的文章在首页的作者单位下,注明稿件的投稿日期,修改日期和文章最终被接纳的日期。如果一本期刊一年内发表的文章,从投稿到文章被接受都有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特刊除外),则提示着该刊的审稿周期可能较长。


转载自公众号:发表记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采用简单量化的方式对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由此引发的诸如论文灌水等发表乱象一直饱受诟病。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良趋势,部分高校和国家主管部门逐步探索适应新时期的学术成果评价制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很早即开始探索“代表作”制度;教育部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也提出“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

历经一定时期的探索,2017年,国家层面加速完成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推行代表作制度,淡化论文数量要求。中办和国办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指明了学术成果评价的改革方向。

随后,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委及地方职能部门依据工作分工,陆续制定下发了层面分明、衔接有序的系列细则、通知、意见,全面全力助推改革落地,在职称、项目、机构、奖项等关键评审评定环节,对代表性成果评定明确给出指导意见。

尤其以2020年科技部下发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为标志,代表作制度全面拉开序幕。尽管新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过程中可能遭遇某些阻力,需要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机构制定更为细化的操作方案,但在论文评价时讲究代表作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什么样的成果可以作为代表作

代表作制度的推行使学者们在参与评价考核时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自己的成果中选择“代表作”。发表记认为,这种选择需要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长久存续的“以刊评文”机制,二是日益凸显的“影响力”机制。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盛行于科研评价体系的做法是“以刊评文”,即以刊物层次和学界认可度来评判论文学术价值。尽管“以刊评文”因其粗放和轻率受到质疑,特别是一些缺乏外审机制、编辑部话语权过大、刊登关系稿较多的期刊的存在,使得这种做法频遭诟病;但其仍然具有一定合理性。毕竟,如果期刊秉持规范的审稿流程和严格的用稿标准,足够尊重匿名专家的评审意见,那么,经由期刊评审过滤被录用的论文水平是相对优质的,完全可以作为科研评价的重要参考,尤其是当由管理部门或者“大同行”主导评价时。

鉴于此,“以刊评文”的思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将会存续,对于期刊的惯性印象将使得那些在已被公认的国内外名刊上发表的论文,继续获得青睐,这些期刊既包括处于各个学科中文期刊金字塔尖的少量期刊;以及SSCI/SCIE中的非灌水型高分区期刊。

诚然,能够在这些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仍然是少数。这时候,“影响力”机制在从发表于普通核心期刊上的文章中选择代表作时就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鉴别论文本身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呢?一篇论文,如果能够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较为权威的学术类文摘转载或转引,或者能够被权威新闻媒体报道,自然可以作为其影响力的有力佐证。

除此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者而言,能够拿来判断论文能否作为“代表作”的标准就是其被引用情况了。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的一段时间内能够较多地被引用,也就证明这篇论文对于同行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启发,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关注,也就可以被作者理直气壮地拿来作为代表作。事实上,这种思路早在国际期刊评价领域得到运用,例如科睿唯安在每两个月发布的ESI相关数据时均会公布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

对中文期刊格局的冲击

在既有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格局中,受惠于基金申请、项目结题、职称评审、研究生毕业等多个场合下的论文发表要求,560多本CSSCI期刊无疑是过得最滋润的,完全不愁稿源。尽管代表作制度的实施对于来自国内期刊的论文数量也做了要求,但这对于上述CSSCI期刊而言,真的是一件利好消息吗?

在代表作制度实施以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们在填写各类申请书或申请表时,普遍会将所有发表在CSSCI、SSCI/SCIE期刊上的成果一概列出。但在代表作数量被限定在五篇左右的情势下,大部分普通CSSCI期刊上的论文、尤其是引用情况不佳的论文将不会被列出。考虑到相比于论文题目,期刊名称才是可以带给评价者直观感知的,那么,如果一个期刊上的论文越来越少地被作为代表作而出现在各类申请材料中,也就意味着这个期刊的出镜率越来越低,这非常不利于期刊声望的塑造。

因此,中文期刊很有可能因为代表作制度的推行而呈现两极分化,少量传统的顶级期刊将继续作为期刊界的王者傲视群雄,部分在小学科颇有知名度的期刊也会因为较好的被引用情况脱颖而出,余下的大部分期刊可能将会变得落寞,尤其是那些和本学科其他期刊相比,论文被引用情况整体不佳的期刊。


转载自知乎用户:李Duang同学

第一步:了解自己单位或者学校的要求是前提。

比方说:关于期刊级别的要求是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多跑跑人事处或者科技处了解下对期刊刊号是否有特殊要求,字数有没有要求,主管单位有没有要求,是否正刊有没有要求,哪个数据库收录有没有要求等等等……之后,才是出去联系符合要求的期刊或者杂志社。

以最为熟悉的经济类、教育类评比要求为例,他们通常只要求期刊是新闻总署可查且能被知网、万方或者维普三个数据库中的一个收录就行,到时候单位审核的时候,在数据库文章可查即可。有的不是太严的地区,有所发表刊物的样刊就已经足够,甚至对于刊物是否是正刊,都没什么要求。

第一步中需要注意的常见情况:

①正刊(增套刊是无效的,要慎重选择)

②以数据库收录时间为准(则不要把拿到刊物的时间当成期刊收录的时间,因为拿到刊物之后一般1到3个月左右数据库才会收录)

③电子刊号期刊是否有效(这个比较容易被忽略,查一个期刊的刊号是否为电子刊号应该到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查询里查刊号是属于期刊号还是连续电子出版物刊号)

④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这属于比较高的要求了,如果评比细则里要求这条的话,很多刊物会被排除在外,一定要选择在目录里的期刊)

第二步:联系杂志社投稿

第一种方式:去数据库(泛指知网和万方)下载所要发表刊物的征稿函,征稿函里一般有官方的联系方式,直接按格式整理,按要求投稿即可。

优点:真实性毋庸置疑。

缺点:按要求修改稿件,邮箱投稿是很耗费精力的一件事儿,况且一些好的刊物还存在社内邮箱被黑客黑掉,然后冒充编辑部发录用通知书的可能。

因此这种方法适合不着急见刊的人群,稳妥放心。

第二种方式:去微博、公众号也可以寻找到一些官方联系方式,有的杂志社开通了微博或者公众号

优点:比找征稿函更高效

缺点:需要提前知道刊物名称

选择好期刊了,就应该开始写稿了。看好期刊的征文要求、格式、字号、排版、每版的字数等,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但又必须要做。写稿方面,投核心期刊以及以上级别的我没什么好教的要靠你自己,毕竟我的学术水平不够;非核心期刊的话如果文章选题没有敲定 就去知网多查查资料,如果没思路的借鉴现成稿子的思路(仅普刊适用该方法),然后保证你文章的重复率能通过学术不端检测,就可以了。

第四步:投稿给编辑部进行审核

按照社内的要求、版面字数去写稿之后投过去,然后等待录用通知,出了录用通知之后,沟通好刊物的刊期和出刊时间(很!关!键!),投稿就基本完成了,后续等待出刊即可。

再问问收不收版面费或者给不给你稿费(稿费建议别报希望),能电话查稿的期刊尽量电话查稿,一是为了自己放心,二是避免社内邮箱被盗防止自己被骗钱,三是避免浪费时间成本。